2月13日,中央一號文件發布——
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了“操作手冊”(銳財經)

![]() |
江蘇省張家港市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將智能溫控、無土栽培、智能配肥、自動灌溉、紫外線殺菌等技術引入農業生產,發展智慧農業、生態農業、觀光農業,帶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,助力鄉村振興。圖為該園智慧農業玻璃溫室內,員工在進行管護作業。 |
![]() |
近年來,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依托農業資源優勢,打造集觀光旅游、科普教育、農事體驗于一體的“農旅融合”生態觀光綜合體,促進農民增收,助力鄉村振興。圖為2月12日,游客在南和區賈宋鎮一家農業綜合體觀光。 |
2月13日,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——《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》發布。文件錨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目標,聚焦鄉村振興主題,提出守底線、促振興、強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舉措!斑@既是明確全年工作重點的‘任務清單’,也是指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‘操作手冊’!敝醒朕r辦主任、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4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。
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
建設農業強國,首要任務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。
去年疫情災情交織疊加,中國糧食生產再奪豐收,連續8年穩定在1.3萬億斤以上。但國內人口基數龐大、消費不斷升級,糧食需求仍在剛性增長,全球農產品貿易不確定性不穩定性也明顯增強,“端牢飯碗的壓力越來越大!碧迫式≌f,下一步必須多措并舉、綜合發力,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。
穩住面積、主攻單產、力爭多增產是重點目標。面積要穩住,推動南方省份發展多熟制糧食生產,實施大豆玉米單產提升工程,加力擴種大豆油料。產能要提升,抓緊啟動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,努力推動糧食產能早日邁上新臺階。
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是重要舉措。一方面,嚴格耕地用途管控,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,完成高標準農田新建和改造提升的年度任務,15.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要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。另一方面,推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,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,聚焦提高單產,逐個品種拿出良田、良種、良法、良機、良制集成組裝的綜合性解決方案,向科技要產量、要產能。
唐仁健說,在政策重點上,還要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,增加產糧大縣的獎勵資金規模,確保全國糧食產量保持在1.3萬億斤以上。
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
保供增收是“三農”工作永恒的主題。2022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萬元,但中央農辦專職副主任、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吳宏耀同時指出,當前農民收入增速有所放緩,增收動能有所減弱。如何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?
一號文件要求重點抓好穩定就業、經營增效、財產收入挖潛、轉移收入拓展4個方面?捶定就業,2022年,工資性收入占農民收入的41.96%,是農民增收貢獻的大頭。根據調查,超過3/4的農民工在省域內就業,超過一半在縣域內就業,“要順應這種趨勢,發展比較優勢明顯、帶動能力強、就業容量大的縣域富民產業,帶動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創業!眳呛暌f。
看經營增效,家庭經營凈收入占農民收入的34.63%,其中六成多來自農業經營收入。將深入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,帶動小農戶合作經營,共同增收。此外,財產收入還有很大潛力和空間可以挖掘,將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,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。轉移凈收入占農民收入的20.88%,是農民特別是脫貧人口、農村低收入人口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將繼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,逐步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。
國家鄉村振興局局長劉煥鑫還介紹,經過各方面共同努力,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鞏固拓展,沒有發生規模性返貧現象,脫貧勞動力就業形勢保持穩定,脫貧地區和脫貧人口收入較快增長。2022年,脫貧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111元,增長7.5%,比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.2個百分點。
做好“土特產”文章
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,“土特產”文章怎么做?
唐仁健介紹,未來要在產業融合上下功夫?v向上,貫通產加銷,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流通業,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,提升凈菜、中央廚房等產業標準化和規范化水平,促進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,推動農村由賣“原”字號向賣制成品轉變。
橫向上,融合農文旅,加快發展面向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現代鄉村服務業,鼓勵發展鄉村餐飲購物、文化、體育、旅游休閑、養老托幼、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務,推動農村由賣產品向同時賣服務轉變。
在優化布局方面,將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,以各類產業園區建設為抓手,完善縣鄉村產業空間布局,科學布局生產、加工、銷售、消費等環節。著力提升縣域產業承載和配套服務功能,增強重點鎮集聚功能,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產地下沉、向園區集中,打造城鄉聯動的產業集群。
唐仁健強調,要引導企業發揮自身優勢,在帶動農戶、服務農戶中發展壯大自己,完善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,把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。
會上還提到,全面推進鄉村振興,加快建設農業強國,需要真刀真槍地干、真金白銀地投,要形成政策合力和工作合力。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重點從投入、人才、體制機制保障等方面進行了部署。
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推薦閱讀
相關新聞
- 評論
- 關注